面向2049的宁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49年 目标 面向2049的宁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探析

面向2049的宁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探析

2024-07-03 11: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将国家战略目标浓缩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2049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航程迎来了新的起点。对照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格局,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建设、谋划城市发展,而战略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意义重大。

基于“两个一百年”的国家总体目标,北京、深圳、成都和香港等城市纷纷开始编制远景发展战略,以期指导城市的长远发展。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居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全国五大计划单列市之一。

同时,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宁波不仅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节点,还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杭甬“双城记”的重要一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宁波经历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而言,其转型速度偏慢,与上海、深圳、杭州和南京等核心城市相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宁波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初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对宁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出回应,谋划长远战略举措,以期实现其2049年的发展愿景,谱写中国梦的“宁波篇章”。本文通过对该战略规划的解析,希望对相关规划有所参考。

2049目标与定位的确定路径

📍

从国家战略中谋方位

从国际和国内趋势看,2049年的中国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的开放格局,建成融入世界的繁荣中国;二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变革,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富强中国;三是彰显中华文明和东方智慧,建成文化自信的文明中国;四是更加强调幸福和包容,建成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五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基于此,宁波应积极承担国家责任,高点定位、统筹谋划:首先,应更加开放,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从中国的宁波走向世界的宁波;其次,应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坚定创新发展,争取跨入国家创新型引领城市;再次,应发挥文化特殊优势,彰显人文积淀,建设文化魅力名城;最后,应守护城市的长远价值,全面提升宜居品质。

📍

从区域格局中谋方向

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宁波应充分发挥港口贸易优势,协同与放大自贸港政策红利,提升竞争力。全面对接上海,强化沪甬联动,推动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格局,凸显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浙江省提出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区域战略部署,宁波作为杭甬“双城记”的重要一极,应紧抓“一带一路”的契机,响应全省号召,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

从城市特色中谋方略

首先,宁波作为一个港口枢纽城市,素有“港通天下”之称,应继续利用好港口资源,坚持开放这一核心竞争力,放大资源优势,强化港口链接能力,建设全球枢纽。其次,宁波具有殷实的民营企业基础,应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再次,宁波拥有山海交融的多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组合优势明显,在长三角地区具有稀缺性,应利用出色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实现城市的创新发展及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最后,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城市空间独具特色、基础设施发达等,完全有可能营造出自信与包容的文化大都市,以及幸福富足的宜居之城。

当前宁波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宁波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开放链接、发展路径、创新动力、生态安全、品质营造和空间利用6个方面。

📍

开放链接不强

首先,虽然宁波已进入GaWC世界城市排名体系中“SUFFICIENCY”级,但同期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已经从原先“SUFFICIENCY”级快速提升到“GAMMA+”级。宁波整体排名有下降的趋势,国际开放度不足,综合竞争力也并未展现质的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下宁波将面临掉队的风险,并与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其次,宁波港与全世界货物的链接强,但港航服务的链接较弱,在基于港航服务类企业的联系度中处于第三梯队,与处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及第二梯队的广州、深圳均有较大差距。再次,宁波的空港能级与铁路枢纽能级不足,全球可达性较差,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最后,基于国际化的交流交往水平、国际化的经济活动能级、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层级三大核心指标对国内主要城市进行国际化水平评价,宁波国际化水平位列第 23位,与其他城市差距明显。

📍

传统路径依赖

宁波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高,三次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且多年保持不变,产业结构升级乏力。从制造业的价值区段分析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值占比仅在10%左右,与深圳、厦门、南京、西安和武汉等城市均有不小差距;同时,宁波在近10年仍然保持着对临港重化工产业的依赖,包括钢铁、石油、化工在内的相关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维持在38%~39%左右,制造业的整体价值区段不高。此外,城市发展中对生产服务的关注不足,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制造业的能力较弱。

📍

创新动力不足

一是创新环境欠佳。一方面是基础研发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的投入不足。二是新经济培育不足。在众多城市(如杭州、深圳等) 积极拥抱互联网创新、科技创新等新兴经济的时代下,宁波仍以固化的产业动力在推动经济发展,城市的先锋度不足。三是创新人才匮乏。由于人才政策环境和城市环境品质的双重影响,宁波技能人才占比不高,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

📍

生态瓶颈显现

一方面,宁波有较多的化工企业及较长的天然气、油品长输管线、危化管线,由于大宗危险品货船、石油货船在港口的密集作业,城市安全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和粗放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风险,工业能耗较大,大气环境距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等重要海湾水质全部为劣四类,水质亟待改善。

📍

品质营造滞后

虽然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一些与城市人文魅力相关的评价中,宁波的地位均不高,并且在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人文魅力综合评价结果中,宁波排名均较为靠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宁波有人文底蕴而不“显”,未能体现出城市人文魅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宁波城市特色空间知名度不高,“三江口”“老外滩”“东钱湖”“河姆渡”等标志空间知名度、关注度相对不足。

📍

空间低效错配

目前,宁波市域空间碎片化的特征明显,低效制造业散布。全市工业集聚区多、小、散,且地均产出效率较低。由于对全域优越资源缺少整体的谋划,导致市域功能不协同、功能同质化,缺少协同发展机制,未能实现高价值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象山港为例,在良好生态人文资源条件下,由于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导致产业同质化、规划不协同,传统产业用地占据大量滨海优质资源,未能实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人文和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2049目标导向下的宁波城市发展战略选择

面向2049,规划将宁波置于全球格局与国家发展的宏伟框架之中,紧抓“深化开放、强化统筹”两大主线,从宁波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长远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塑造城市的长久竞争力。为实现2049年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划从超级枢纽、区域协同、动能转型、人文甬城、品质宜居和全域统筹六大方面做出战略选择,打造国际港航贸易中心,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将宁波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以及浙江省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模范生。

📍

超级枢纽战略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规划通过空港、海港、陆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打造“国际空港+ 国际海港+ 高铁网络”的全球链接系统,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快速交换,使宁波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新高地,使枢纽与功能地区成为资源配置与中转的关键节点,支撑宁波建成全面开放的门户城市(图1)。

图1 宁波面向两个扇面的区域联系格局示意图

📍

区域协同战略

未来沪杭甬三大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城市职能分工需要强化互补性与协同性。规划以三大中心城市为引领,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对接上海、推动杭甬一体,依托港口枢纽、开放贸易和创新智造等核心优势,共筑世界级大湾区,提升宁波城市地位,强化甬义联动、甬舟同城、甬台合作,辐射带动宁波都市圈发展。

📍

动能转型战略

规划转变加急增长模式,破除路径依赖,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依靠知识、质量的提升,以特色强长板,以人才谋长远,通过优化传统制造、争取新兴经济和强化服务驱动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智造创新和生产服务双轮驱动,率先将宁波建设成为引领国家动能转型的创智之城。

📍

人文甬城战略

规划挖掘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现代文化魅力,彰显宁波的文化之美,以独特的开放气质为基底,强化区域认同,构建文化引领、以人为本的魅力都会。

📍

品质宜居战略

生态、魅力、宜居是城市发展的长远价值,更是城市的长久竞争力所在。规划依托宁波山水生态资源优势,以自然为基、以品质为本、以服务为先,通过“生态+”“魅力+”“服务+”等策略,全面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宜居环境,营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城美人和”的幸福宜居大都市。

📍

全域统筹战略

规划对接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市域空间资源,理顺体制机制保障,明确全域理想空间格局,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内容

📍

实施超级枢纽战略,打造开放的世界级港城

大机场:提升国际链接能力

提升设施:构建长三角机场群的新增长极。全面提升宁波空港国际功能,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开通宁波至欧美的洲际航线;推进空港基础设施建设,谋划 T3、T4航站楼和第二、三条跑道,满足宁波都市圈航空客运出行需求。

枢纽整合:强化枢纽的人流、物流组织能力。对栎社机场和高铁、轨道交通进行无缝衔接,建设栎社综合枢纽,并与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共同作为面向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承担都市圈及更大范围的对外联系门户功能。

强港口:关注贸易功能构建

整合港口群,提升贸易服务能力。规划逐步调整码头岸线功能,以“西优—中调—东控”为基本原则,优化岸线结构,引导部分港口、生产岸线向生态、生活型岸线转型。

搭建大宁波航运贸易平台,拓展贸易合作范围。规划协作整合“港口经济圈”,提升宁波港贸易能力,并基于甬舟大宗商品储运,延伸商品交易、采购和定价等功能。整合港城空间资源,形成“地理上多点”但“体制上一体化”的区域物流枢纽型平台,实现从宁波运输港到宁波航运服务港的蜕变。

整合航空、铁路、港口,打造全球实体联运中心。规划构建“航运+铁路+航空+公路”的综合型全球实体联运系统,促进枢纽整合,全面提升链接能力。在此基础上,规划完善供应链服务生态系统,培育全球供应链“链主集群”(图2)。

图2 全球供应链“链主集群”示意图

链通道:提高双向开放水平

强化建设双向开放通道。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规划加快连通甬新欧廊道、甬满欧廊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3 条陆路国际通道,全方位提升宁波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枢纽作用;加强海上通道的互联互通,以西向印度洋航线、东向太平洋航线、北向北冰洋航线三大航线为核心,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加快建设七向复合通道。规划对接三大国家骨干流通大通道,强化七大区域的复合通道建设,构建甬沪南、甬嘉苏、甬台温的沿海链接通道,接轨上海,并融入东南沿海大通道;优化与建设甬舟沪、甬绍杭通道,融入长江沿线大通道;加快推动甬义金内陆链接通道的建设,融入沪昆沿线大通道,直连亚欧大陆桥,推动沿海和陆域的互联互通,强化双向开放(图3)。

图3 交汇于宁波的七向复合通道示意图

📍

实施区域协同战略,共筑世界级城市群

全面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一方面,规划积极推动功能协同,承接高端要素导入:一是联动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全面提升航运的服务能力;联动虹桥、浦东和栎社,综合提升航空服务能力。二是支持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三是重点承接包括高端公共服务功能、中高端制造功能和产业创新功能在内的上海优质功能的溢出,打造浙沪合作示范区,建设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另一方面,规划加快建设沪嘉甬高速铁路,在链接上海的同时提升宁波与长三角北翼地区的联系度;启动沪甬高铁的研究和建设,加强沪甬直连通道,实现两城市核心枢纽间半小时可达;预留东海大通道,全面推动构建沪杭甬大湾区(图4)。

图4 沪杭甬舟城市互动关系示意

推动杭甬一体,引领共建世界级大湾区

功能互促,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协同杭甬、联动绍兴,推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形成浙江创新发展的区域品牌;充分挖掘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大运河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全球新兴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基地。

廊道链接,聚焦湾区核心战略平台建设。联动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构建环杭州湾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生态重塑,聚焦建设美丽湾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管控各类生态功能区,划定区域协同管控区,加大海洋、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力度,重塑大湾区生态环境,并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自然岸线保有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减弱。

强化甬舟同城,辐射带动宁波都市区

首先,规划打破制度障碍,构建甬舟一体的核心功能体系,以甬舟间的航运服务为突破口,强化宁波开放、智造创新功能的区域影响力;推动跨界地区共建共管,强化甬舟双城在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同城化建设,推动甬舟间的枢纽整合与交通链接。

其次,规划构建以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功能协同体系,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休闲旅游片区推动产业协同与合作;重点强化宁波作为区域核心枢纽的地位与作用。

最后,规划建设杭甬、义甬舟、甬台温3 条区域主通道,提升宁波都市区的交通可达性;提出舟山金塘、六横与宁波北仑等跨界协同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长三角协同发展示范区,并明确宁波—绍兴—台州区域绿心等生态引领型跨界协同区,谋划共建美丽花园,保障宁波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图5)。

图5 宁波都市圈功能节点协同体系图

📍

实施动能转型战略,建设创新活力智城

逐步调整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三大智造创新经济新区

规划优化并提升优势领域,打造246万千亿产业集群,预留新生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绿色石化两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和培育以高端装备、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建设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

规划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整合杭州湾产业平台,重点打造以汽车制造、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等产业为核心的三大智造创新经济新区—前湾新区,其中杭州湾新区应强化与未来汽车、智能经济相关的应用研发功能集聚,成为前湾新区发展的引擎地区;滨海绿色经济新区应以绿色石化、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产业为核心;临港海洋经济新区应以高端海工装备、绿色石化和海洋新兴科技等产业为核心。

集聚打造科创功能核心区,谋划若干重大创新平台及多元新经济空间

首先,以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空间为载体,引入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与平台,发挥创新核心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市域,提供创新智力支撑。

其次,规划针对不同领域谋划若干重大创新平台:在海洋材料、光电材料和装备电机等领域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汽车、新材料等领域谋划建设创新中心;在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谋划建设工程技术平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最后,规划两类新经济潜在发展空间平台:一是新经济拓展核心空间承载区,包括象山港、东钱湖、三门湾及周边地区。在象山港引入智能经济等新产业;在东钱湖重点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湖区;在三门湾主要进行生态修复和保育,打造生态主导的魅力湾区,为宁波长远发展留足魅力空间。二是新经济适度拓展区,包括大运河沿线、四明山、象山东部滨海地区等。在大运河沿线建设包括姚江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阳明心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展示带;在四明山区建设魅力休闲山谷;在象山东部滨海地区依托海洋、沙滩和村落优势资源,建设海洋魅力休闲区。

强化服务驱动,打造核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

规划发挥宁波中心城市服务配套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重点打造若干核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培育优势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新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一是依托现有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的城市中央活动区,建设服务区域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金融、总部、航运贸易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利用栎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契机,在枢纽附近建设服务区域的贸易服务和临空经济发展平台,重点发展国际贸易、会展和商务总部等特色功能。三是建设甬江北岸文创港、姚江新区、电商经济创新园等多元平台,重点发展知识创新、科技研发、创新服务等智造相关的生产服务功能。

整合基础资源,搭建四类人才平台阵地

宁波发展动能的转换离不开全面的人才支撑,高素质人才的持续引入是保持城市增长动力的关键。规划重点关注四类人才,即有技之士、国际人士、年轻人才和双创人士,同时搭建四类人才平台阵地:①高等院校平台,大力引进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单位;②科技研发平台,给予技术研发人才创业场所、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③产业创新平台,给予专业技能人才培训补助,给予产业工人直接落户资格,并提供创新创业空间补助和支持;④新兴空间平台,如象山影视城等,给予艺术家免租,为高层次外籍人员提供创业优惠等政策。

📍

实施人文甬城战略,营造文化魅力名城

确立宁波城市的文化坐标

从文化的发展演进来看,宁波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亚太文化的原点,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同时是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圣地。规划从地理、人文和时代维度确立宁波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即“河海交汇、农商皆宜的江南水乡”“商魂匠心、儒胜佛国的历史名城”“现代前沿、繁荣时尚的开放都市”。

加强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规划活化以宁波古城为核心,由名城、名镇、名村共同组成的历史空间,通过整合历史要素、延续历史结构、传承历史肌理和重塑历史标识,提升宁波文化的感知度。同时,充分利用文化古迹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强化空间的场景化培育,针对古运河、古道和古遗址三类主要文化遗存,进行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化打造,逐步培育宁波多元文化的新承载空间,以节点带动区域的模式打造新的文化主题功能区,重塑全域的标志文化场景区。此外,重点对阳明心学、河姆渡文化和海丝文化等有深度内涵的宁波本土文化精华进行推广,提升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提升城市的现代文化魅力

复兴城区最重要的文化空间,塑造全球文化目的地。规划围绕三江口打造“活力、贯通、人文”的世界级港埠地区,围绕宁波古城打造“魅力、温度、宜人”的世界级文化街区,围绕东钱湖打造“清澈、悠然、创意”的世界级生态文化湖区,预留、预控滨水岸线,将滨水优质岸线留给市民,塑造全球文化空间标杆。

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和影视之城。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营造开放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通过绘制城区文化空间拓扑地图(图6),明确城区文化空间建设的重点与抓手;通过培育“文化+”产业,借势存量用地更新,建设文化主题创意园区,强化城市的文化发展动力 。

图6 宁波城区文化空间拓扑地图

打造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气质。通过文化进枢纽、文化进大学、文化进市场、文化进乡村和文化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植入计划,增强城市空间的文化性,促进城市文化气质的提升,让城市更有情怀、更有内涵和更能吸引年轻人。

📍

实施品质宜居战略,营造幸福宜居家园

“生态+”:建设花园宁波

构建市域公园体系,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利用。规划利用生态空间打造区域公园,结合滨海岸线修复增补湿地公园,在乡野地区分别建设郊野公园,形成区域公园—郊野公园—特色公园(田园综合体)—城市公园的魅力空间格局,搭建花园宁波的整体框架(图7)。

图7 宁波市区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示意图

构建“可进入、可游憩”的城郊公园绿环,实现城郊添绿。规划依托城镇周边的近域生态地区建设城市郊野公园或乡村建设综合体,提供市民游憩的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及公共空间,从而成为有活力、有魅力的生态休闲空间。

“魅力+”:打造美丽宁波

构建“三江成网、六塘织造”的特色公共空间体系。宁波地处江南,水乡特质明显,“三江成网、六塘织造”是城市中特色最为鲜明、品质最为优越的公共空间要素。规划打造以“三江六塘河”为骨架的特色公共空间体系,其中姚江彰显城市“文化之脉”,奉化江彰显城市“历史之脉”,甬江彰显城市“开放之脉”。规划贯通滨江道路,建设升级滨江绿带;打通滨江步行断点;开通水上游览路线,全面提升滨水空间环境品质。

实施“城市亮点、漫步街区”等系统化魅力提升工程。首先,关注节点空间的重塑,挖掘如三江口、东钱湖、东部新城和南部商务区等彰显城市形象的核心节点空间,通过品质改善、环境整治、文化彰显等方式,打造亮点空间、点睛城市记忆,提升城市美誉度。其次,统筹城市水网与路网,集中打造“千水百街”,使其成为市民“漫步宁波”的主要空间,营造栖水居、林荫漫步的生活图景,从而打造有温度的城市街区。

营造“山海风韵、甬派风情、国际风尚”的城市特色。规划一方面强化城市开放气质,充分体现宁波海派城市的基调,融合新时代、新锐的元素,营造国际文化都会氛围;另一方面,营造人人可体验的特色滨水空间,塑造更为开放与贯通、更具活力与人文魅力城市空间。

“服务+”:营造幸福宁波

制定宁波设施标准,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一是提升市区级文化设施配置标准,通过文化设施体系的建设,强化城市特色;二是着力补缺医疗、教育和体育等设施建设短板,建立、健全建设标准和体制机制,建设健康城市,以及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和国际友好的全民友好城市。

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社区生活圈,营造高品质的幸福生活。在15 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组织基本的生活圈单元,在单元内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体、卫、养老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多个生活圈单元形成一个主题社区的组织单元 (图8)。

图8 宁波城区特色生活圈布局图

📍

实施全域统筹战略,实现空间价值提升

枕山面海,统筹全域自然资源

规划尊重宁波既有的地形、地貌,锚固“两山三湾多廊”的自然格局:“两山”即天台山脉、四明山脉,“三湾”即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多廊”则是市域内长期管控或自然本底较好的重要生态廊道。同时,基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土壤盐感性、地质灾害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等自然生态环境及城市安全风险的分析与评价,综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内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城镇建设活动和对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建设活动(图9)。

图9 宁波市域基本生态空间分布图

拥江揽湖,品质为先

拥江提美誉。规划以三江为城市发展主轴,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全线贯通滨水空间。首先,推动沿江功能的升级,重点建设“三江口+ 东部新城+ 南部商务区”中央活动区;打造三江六岸核心滨水区,以“让船回来、让车走开、让人坐下”的营造方式提升场所文化与活力。其次,贯通滨江步道以形成连续的漫步空间,并在广场、公园内植入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滨江、滨水空间的品质。

揽湖聚文化。规划以文化为核心引领和推动东钱湖地区的发展,集聚国际会议、文化创意、智慧经济、旅游度假和科教医体等区域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湖区。在建设模式上,遵照生态优先、组团集中和高度管控的整体建设要求,差异化管控区域内建设用地,保障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片区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实施。

滨海提升,“三湾”转型

规划以“三湾”为平台,实现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图10)。杭州湾:统筹智造空间。以前湾新区为引领,推动环湾智造升级;建设四明山区域公园、环湾湿地公园和五磊山生态绿心,打造郊野公园,围绕郊野公园建设新兴特色产业小镇和文化休闲小镇;从单纯生产功能走向“服务+”“生活+”,强化慈溪、余姚城区及杭州湾新区核心区的城市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

图10“三湾”模式转型方向示意图

象山港:打造新兴空间。加强象山港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建设象山港国家海湾生态公园,增设码头、绿道和活动设施;重点打造梅山“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谋划休闲旅游、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新经济功能。

三门湾:预控战略空间。与台州一并推动三门湾地区生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近期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培育绿色产业和新兴创新型产业,为长远发展预留好战略储备空间。

“一主两副多节点”,功能集聚

规划构建“一主两副多节点”的市域功能体系( 图11)。

图11 “一主两副多节点 ”市域功能体系示意图

“一主”即宁波市六区。规划集聚核心功能,打造全球城市功能与活力的集中承载区,重点关注中央活动区和若干战略功能性地区的功能设置,其中中央活动区以金融、保险、商务和文化特色为核心职能,战略功能性地区主要承载枢纽贸易会展、科技创新、文化交往会议和开放贸易等功能。

“两副”即北部余慈副城区、南部宁象副城区。其中,北部余慈副城区承载智造创新功能,建设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示范区及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板区;南部宁象副城区承载生态人文新经济功能,重点谋划与建设象山港地区,挖掘南部滨海新城、航天智慧科技城和大目湾新城等潜力空间。

“多节点”即宁波空铁新城、智创钱湖、姚江新城、奉化宁南新城、北仑滨江新城和凤凰城、大嵩—梅山湾新城等重点区块。

结语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优化的过程,需要深化落实、定期评估及不断修正。《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是宁波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于城市地位的提升、区域协作和市域统筹等的构想,将为宁波新一轮空间规划提供更大空间尺度和更长时间维度的战略思考。

当下的宁波处于国家重大战略之要冲,不仅是浙江省的重要节点,还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对国家2049 战略目标,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战略机遇,围绕战略目标,积极迎接时代挑战,主动谋划新路径和新行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更卓越、更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实践中国梦的宁波样板。

抖音搜索【新土地规划人】,记得关住我们哦

文章来源

规划师杂志

作者 | 朱黎明 张磊 等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